在职场上,「靠谱」是一张金牌好人卡。
一个系统bug交到技术大神手里,我们说「这人靠谱」,是信任ta的专业水准;跟客户沟通,我们说「他去靠谱」,是放心他必能得体行事,见招拆招。
在我们薛定谔的生活中,这些水准一直在线的神队友,是令人安心的存在。我常和同事聊起「谁谁谁靠谱」,于是有人问我——靠谱究竟如何定义?是否能可操作一点呢?
我想了想。靠谱,本质上是我们在职场上签署的一张隐性契约。
每个成年人都受到「显性契约」的约束,诸如国家的法律法规、公司的明文规定。职场上的「隐性契约」,意味着领导、同事对我们的行为有所期待。符合或者超出预期,就能建立靠谱的口碑。那么,关于靠谱的隐性契约中,至少包括如下4个条款。
勤记笔记,事事记得住
这条是不是太基本?
哈佛法学博士马曳出版的职场小说《三万英尺》中,有个细节:
陈墨(女主角之一,律师)还保留着纽约办公室的习惯,去见任何领导或者客户都会带着记事本和笔。
郭达民(律所大老板)一见陈墨就赞许地说:果然还是纽约培训出来的律师习惯好!
职场上,每天信息量惊人。会议、邮件、微信、电话、文件、图片、数据……每次沟通都可能产生待办事项。
再加上个人生活事务,快递要查收、信用卡待还、朋友过生日、孩子打疫苗……再简单的日常,也没那么简单。
遗忘是本能,不忘是技能。
想要不遗漏事情,并非一定要记在本子或者电脑上,或许当场在白板上边讨论边写,拍张照发到群里。怎样一边沟通一边记录、怎样抓住重点、怎样善加利用各种工具、怎样复盘整理,也需要积累经验。
而不记笔记的人,传递的信号是,「反正我也不是很care、反正这也不是很重要、反正我很闲回头再来问吧、反正别人会记的」。
但这种人往往是记不住的,大多时候还要同事再重复一遍。
所以职场上,“能把事记住”是靠谱的第一个表现。
凡事多想一步,解决问题而不仅是执行
在沃顿商学院的人力资源课上,我学到过人们工作愉快有三大要素:
1、工作有一定复杂性;
2、工作有一定自主权;
3、工作结果与努力正相关(尽管未必完全成正比)。
谁也不喜欢没有含金量、没有挑战性、没有创造力的工作。一个负责「怎么提升用户粘性」的运营总监,比起「整理数据表格」的岗位,更有成就感。
不过,复杂路况下自己认路开车的靠谱老司机,都是练出来的。
因此,任何工作,可以先花少许时间,想想这事为什么做、要怎样做。
去年,我们公司拿到一个行业会展的免费广告位,要做几张宣传图片,在现场大屏幕上轮播。一个小伙伴准备了初稿,好几张图片都有密密麻麻200多个字。
那么,这个任务真正要做什么呢?
其实,会展类似地铁与机场,人山人海,嘈杂流动,很难指望受众在轮播屏幕前驻足,在几秒内飞快读完200个字。所以,广告最好是公司名称、简短卖点,大字大图。
有时你辛苦了,只是因为走错了方向。
职场的隐性期待是,你能根据目标,思考策略,成为问题解决者,而非单纯执行者。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经验是做事靠谱的重要因素。若有凡事想想的习惯,就会更快地提升方向感。
保持沟通,凡事都有回应
想象两个网约车司机。